太高看欧洲!欧盟海底电缆断裂,中方一夜出结果,欧盟连夜放行
太高看欧洲了!欧盟海底电缆断裂,中方调查一夜之间见分晓,欧盟连夜放行货轮。
今年11月中旬,波罗的海地区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件,两条连接德国、芬兰和立陶宛、瑞典的重要海底电缆突然断裂。
欧洲国家立刻将怀疑目光投向中国的货轮“伊鹏3号”,尤其是因为船长是俄罗斯籍,他们更是添油加醋地猜测中俄可能联手干了什么“坏事”。
事情发生后不到两天,“伊鹏3号”就被扣在丹麦附近海域动弹不得,德国和丹麦的海军还派舰只在旁边虎视眈眈。
这些欧洲国家纷纷要求上船检查,以求找到中国船只“故意”切断电缆的证据。面对此类指责,中国当然表示愿意配合调查,但也提出合理要求:上船的人数、身份以及具体检查流程需要双方协商确定。
毕竟,在没有任何实锤证据的情况下,贸然允许外方人员上船,万一有人要耍点花招可怎么得了?
经过几个星期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中国将派出自己的调查小组上船,而欧洲国家只能派观察员跟随,不能插手检查过程,只能旁观。
没想到调查结果出乎预料地快,中方结束调查后第二天,欧洲国家就放行了“伊鹏3号”。这艘货轮已经拔锚启航,驶往埃及的塞得港,继续它的航程。
对于这一结果,中国外交部日前表示,“伊鹏3号”复航的决定已事先通报相关国家,中方将继续与各方沟通,合作推进事件后续处置。
而美西方媒体对这样的结果显然有些失望,一些反华国家更是心生不满。
尤其是立陶宛,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记耳光,因为他们连观察员资格都没捞到,这背后显然与他们近年来的反华政策脱不了干系。
立陶宛的外长对此气急败坏地称,以后不会让中国“钻空子”,对中方这一个月的损失置若罔闻,这般“无耻小人”的嘴脸。
展开全文
同时,美西方媒体又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论”。
有的指责“伊鹏3号”故意拖锚长达160公里,导致海底电缆损坏,而不是单纯意外。
有的对中国调查持怀疑态度,认为欧盟代表仅是观察员,监督角色不足,更有甚者,将此事与“中俄军事战略”牵扯到一起,称这显示中方海军力量正在向波罗的海延伸。
美西方媒体通过这种方式,似乎想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位无所不在的“战略玩家”,甚至还有人提到052D和055驱逐舰,以及航母编队,仿佛中方的舰船轻而易举就能闯入北约核心海域,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来看看瑞典警方的调查声明。整个调查过程中,欧洲多国代表全程监督,没有任何一方披露调查的详细进展,这是基于对透明和客观的承诺。
此外,选择在第二天放行“伊鹏3号”,就说明了对中方调查的认可与信任,反驳了西方媒体所谓的“阴谋论”。
再来看地理条件问题。在封闭、复杂的波罗的海海域,航行本身就是一项挑战。狭窄的水道、多变的气候,再加上浅水区随时可能出现的搁浅风险,这些都使得抛锚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安全策略。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风暴和冰冻天气较为常见,抛锚有时候不仅是出于安全,也是为了避免潜在的事故。
至于那些将此事与俄乌冲突联系起来的言论,更是一种无端的揣测和夸大。
事实上,“伊鹏3号”停泊在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公海上已经有一个月时间,期间欧洲四国联合调查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与冲突有关。
所以,这种关联完全是一种政治化解读。
究其根源,美西方媒体如此热衷于炒作“中俄威胁论”,其实背后是一种操控话语权的策略,试图影响和引导欧洲国家对中俄的观感,引发对中俄更高的敌意和警惕。
但遗憾的是,这种策略损害的不仅是中俄形象,也无形中加深了欧洲与中俄的隔阂。
整个事件像是一场外交博弈,中国不仅守住了自家利益,还巧妙直击了某些国家的偏见与傲慢。
这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如何灵活应对、据理力争,是极为重要的素养。
当然,从这次事件中,也不难看出某些喧嚣背后的政治考量,以及夹杂其中的矛盾心态。
对于中国而言,坚持原则与灵活应对并重,更好地处理国际关系,将有助于在全球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