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Connor huobi火币网 2025-07-10 2 0

7月以来,甘肃天水一所幼儿园爆发的大规模血铅异常事件,引发舆论哗然。这并非天水首次陷入“铅毒门”,早在2006年,当地一村庄就因铅污染导致数百人中毒。

作为甘肃省重要的资源城市,天水矿藏丰富,然而与矿物共生的,还有难以挥去的重金属污染阴影。以两次铅中毒事件为切口,我们可以一窥天水的铅污染现实与产业困境。

血铅数据两次“打架”

7月以来,一所位于天水市的民办幼儿园曝出多名儿童血铅异常。8日晚,天水市政府通报,有233人血铅异常,与该园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有关。经检测,食品中铅含量超过千毫克/千克,超国家标准(0.5毫克/千克)数千倍。此外多名教师也检出血铅超标。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幼儿园老师收到西安市中心医院出具的血铅检测单,显示血铅值395ug/L(澎湃新闻)

这并非天水首次被铅毒笼罩。2006年,同样是在麦积区,甘泉镇吴家河村就曾爆发过铅中毒事件。除了发生地均位于麦积区之外,两次事件均遭遇血铅检测数据“打架”怪相。

2006年,吴家河村一个屈姓村民带孩子无意在兰州医学微量研究所麦积区分所进行了检测,结果惊奇地发现孩子铅含量严重超标。应家长要求,该所检测了村里53个孩子,无一例外全部超标。但是,天水市疾控中心复检却称基本正常。这种前后矛盾的结果引发质疑,最终200多名村民前往西安中心医院检测,确诊211人血铅超标。

2006年的戏码,在2025年重演。7月2日,天水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幼儿园200多名小朋友检测血铅,承诺次日上午告知结果。承诺时间到了,结果却没出来,于是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赶到西安市中心医院检验。

财新网报道称,3日晚,家长们接到了麦积区政府工作人员口头通知的血铅检测结果正常;到了4日,西安市中心医院的检查结果也出来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就诊儿童血铅检测报告(封面新闻)

展开全文

有两名孩子被口头通知的血铅含量分别是30多微克/升、10多微克/升,而在西安的检测结果分别是400多微克/升、300多微克/升。光明日报记者在西安采集了74名幼儿检验报告,其中70名幼儿血铅超标。报告单显示,儿童血铅正常参考值应小于100微克/升。

血铅结果在天水和西安两个权威机构间出现巨大偏差,也引发对检测公正的质疑——若非家长自发带娃赴西安就医,此事很可能被掩盖。此外,官方通报后,当地老师、家长还有不少质疑。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幼儿园提供的餐食(南方日报)

官方通报称铅来自彩绘颜料,但是据澎湃新闻报道,幼儿园一老师称,半个月前她就曾反复头晕恶心;据家长们转述,有些去年从幼儿园毕业、现在已上小学的儿童,这次也查出血铅异常,因此怀疑食堂存在问题有一年了,而且“过去一年,有很多相关部门去食堂检查,但一直没有发现问题”。

20年间两起事发地相距15公里

两起相隔近20年的中毒事件,一起指向食源性铅污染,一起指向工业冶炼污染。二者看似偶发,实则折射出天水这座矿产资源城市,在铅元素面前的长期纠缠与治理困境。

从地理上看,天水地处祁连—秦岭成矿带结合部位,经历多期次成矿作用,其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作用齐全,矿床类型多,主要金属矿产有金、银、铁、铜、铅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市已发现矿床、矿(化)点3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矿床30处。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师胡晓隆在《对天水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及,天水铅锌矿主要在张家川之北秦家园一带分布及麦积区甘泉将军洞一带。

2006年时铅毒事件发生在麦积区甘泉镇,与2025年事发地培心幼儿园相距只有15公里。铅毒事件频发于天水市麦积区,可能并非偶然——因为资源丰富背后是难以规避的污染代价——尤其“生产矿山产能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大型、骨干支柱型矿山企业”。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公告显示,位于麦积区的一家铅锌银矿,开采规模为10万吨/年

上述“建议”提及,2020年,天水市共采矿石量逾1200万吨,而矿产的开采与冶炼常常是重金属污染的源头——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都可能含有高浓度铅、锌、镉等重金属,如果不规范处理,重金属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例如,兰州大学孙建云在《甘肃省14个市州市售蔬菜中铅、镉、汞污染状况调查研究》中透露,2011-2014年各市州市售蔬菜样本铅含量中位数、超标率,天水均排在第二。

由于代谢和发育特点,儿童对铅中毒特别敏感,同等环境人群中,铅对儿童的毒性作用更明显。尤其工业性铅污染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华商报报道,2006年发生的铅中毒事件,流经村庄河流上游不远的天水和鑫工贸公司铅冶炼厂、天水秦川锌品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重点怀疑对象”。

天水市疾控中心马茂忠2010年发表在《地方病通报》的一则文献透露,整群抽取天水某农村铅污染地区居住3年以上儿童共206名为研究对象,采集静脉血液检验发现,高铅血症14人;轻度中毒有37人;中度中毒147人;重度中毒8人,足见铅污染已在城乡蔓延多年。

天水产业离不开铅

资源是天水的财富,也是它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天水的矿产经济贡献,与其资源禀赋并不匹配。一方面找矿潜力大、品位高,另一方面矿业GDP占比并不高,尤其在环保成本日增的背景下,矿产资源如何“深度产业化”成了不得不答的问题。

除了采矿冶炼可能造成铅污染之外,天水的核心产业也要跟包括铅在内的各类重金属“打交道”。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统计公报显示,电子工业是天水头号产业——2024年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38.6%,增加值增速16.8%——主要产品是高压/低压开关板、集成电路。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通常都是高能耗、高水耗、高频率产生和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过程,重金属极易成为漏网之鱼。

2018年底,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防控工作方案》显示,天水有9家公司处于“涉重金属全口径在产和停产企业清单”,其中包括开关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矿产品加工、金属冶炼企业。

20年两起“血铅门”,天水“与铅共舞”

列入全口径清单,会被上报生态环境部备案,新改扩建项目均需及时纳入,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社会监督。此外,上述方案还列出三家被关停的涉电镀、铅锌冶炼企业。这也证实了,天水的产业经济,与重金属“深度捆绑”。

对于天水来说,资源饭还得继续吃。《甘肃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将建设成为国内重要、西部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省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规划中天水被提及8次,在半导体、石化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天水被点名要求提供支撑。

对天水而言,重金属既是地底的宝藏,也是城乡的阴影。要真正破解“资源诅咒”,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重金属污染监测与干预系统;二是淘汰落后矿山、提高冶炼门槛;三是完善环境与公共健康事故的问责机制。唯有如此,铅才能成为财富,避免成为毒素。

参考资料:

陈同斌:《土地污染:被忽视的隐患》 ,《科学时报》

刘俊峰:《甘肃天水200余人铅中毒》,《华商报》

周泰来:《天水幼儿园血铅超标事件发酵》,财新网

评论